小红书现在能让粉丝不够千的普通创作者,把自己的笔记直接变成商家能投放的素材。
这事儿说清楚一点,就是平台给了普通人一条直接赚钱的通道:你写的笔记,只要符合条件,商家就能把它拿去当广告投放。操作门槛放得很低,创作者先要把账号做了实名认证,年龄得满18岁,粉丝得不到1000,笔记还得是原创且不违反社区规则。符合这些,系统会给你一个专属的“合作码”,商家在聚光这个投放后台把码填进“添加笔记”的位置,那条笔记就能被纳入投放素材,出来的推送会打上“广告”标签,投放目标可以选种草、引流到店、下载拉新、种草直达之类的用途。
重点要记住两点:一是这功能只对粉丝少于1000的创作者开放,如果你粉丝涨到1000以上,这功能会自动关掉;二是被投放的笔记会明确标注“广告”,不是偷偷摸摸地走灰色地带。说白了,小红书这是把以前只有大咖、半腰部才能接到的商业机会,向底层创作群体放水,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把内容变现。
把这事放大来看,挺合情合理的。平台一边要做商业化,把流量变钱;一边又得保证社区活力,不能只让头部独霸生意链条。把资源往下沉,激活“尾部创作能量”,这对平台生态有利。乌镇大会上高层也提过,平台会把曝光机会给粉丝少的创作者,意思就是不把流量全给大号,给人人表达的机会还能长久一些。外面数据也能看出,小红书对粉丝数的依赖度比某些平台小,不少小账号也能拿到不错的曝光,这促使平台把可商业化的入口扩大到更多人身上。
再说商家这边,尤其是中小卖家,这招儿很受用。小卖家做内容能力有限,找大博主成本又高,匹配度往往差。现在能直接对接千粉以下的素人创作者,反而更接地气,适合想小批量试水、精准找人群的场景。平台也提供了配套工具,除了合作码,还有薯条推广里的“为ta加热”功能,任何用户都能给喜欢的内容加热,粉丝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给博主“打赏流量”。从商家角度看,聚光平台把选好笔记后直接投放,整个流程比以前省事不少。
和别的平台比一比,差别挺明显的。像抖音,要在巨量星图上做任务,一般也要求粉丝过千才能参与。这就造成了门槛效应:有些平台把生意牢牢绑给了粉丝阈值,而小红书这波操作是把门槛向下放,让更多普通创作者能参与进来。短期看,这是给创作者的一次机会;长期看,可能是为平台培养更多“买手式”带货人的储备力量,让更多真实分享逐渐变成商业链的一部分。
当然,东西好不好用,还有两条线得盯着。第一条是内容的真实感。如果日常分享被大量改造成付费投放素材,用户会开始怀疑很多笔记的真实性,信任感就可能被稀释。小红书这几年一直在整治那些做假单、塑造虚假口碑的账号,把灰色地带往透明里推,这次把合规工具放出来,管理和审核工作就更重要了。审的不光是笔记本身,还要看投放方式、营销目的、标注是否清晰,避免出现误导消费者的情况。第二条是商业化效率:商家投得起、创作者接得住、用户能接受,三头都得同时顺利,否则这个玩法走不远。
实际操作层面也有不少细节要注意。创作者方面,想把笔记开放给商家投放,得对自己做个判断:这篇笔记是不是我愿意把它当广告去推?内容还能不能保持原创性和中立性?投放后会不会影响粉丝的信任?别光看短期收入,长期口碑也很值钱。商家方面,别以为所有素人笔记都能神转化,投放前要把目标定清楚,选那些风格和产品匹配度高的笔记,别把普通分享硬生生塞进消费场景里;投放方式也要合规,标注透明,避免误导。
举个常见的场景,做小众护肤品的店家,拿一个诚恳写使用体验、晒了前后效果照的千粉以下创作者的笔记去投放,比起拉个头部博主刷量更省钱,也更容易触达目标人群。缺点也清楚:单条笔记的转化率可能参差不齐,数据起伏大,需要小批量多点试验,再把效果好的套路放大复制。对创作者来说,这是一种变现的机会,但不是无脑接单的免费午餐,接的时候得看清条款、保护好原创署名和内容完整性。
监管这块儿不能松。平台给了工具,责任也随之来了。审核体系得及时跟上,既要防恶意操纵,又要保护消费者权益。用户看到带“广告”字样的推送,别第一时间就当成踩雷,也别完全放生不看,关键是学会分辨:这篇内容有没有明显夸大?有没有虚假的效果宣称?是否有利益关系没交代清楚?创作者则要把社区规范放在心上,别图一时钱,把账号信誉搭进去。
说到这里,能不能把这套玩法做成常态,最后还得看大家怎么用。创作者要把握好度,商家要把策略打磨好,平台要把审核和分发机制做细。普通用户继续保持一点警惕,看见“广告”标签就多想两分钟,问问自己这是不是我要的那种真实分享。你愿不愿意把自己那篇认真写的笔记交出去试试,把内容变现,也是一门手艺,练好了有人吃香,练不好就得承担副作用的后果。
云衔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企业数字化广告营销解决方案的服务商。公司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,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、更高效的数字化广告营销与运营服务。